杨震的清白遗产
主讲人 黄一平
北宋有杨家将,而东汉有杨家相。杨家将事迹广为流传,烩炙人口,妇孺皆之,都因为杨家一门忠烈,保家卫国,父子夫妻、兄弟姐妹前赴后继,效命疆场,拼一门之力,扛鼎大宋万里河山,其忠、其勇,光耀日月,名垂千古!文革中,也有人作文批判,指为忠君、愚忠,但老百姓眼睛雪亮,心头倍儿清,都把杨门故事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价值的典范来演绎,来宣扬,来倡导、来效仿。而杨家相,却至今仍沉睡在史海里,非有心人,莫知其端详。
杨家相,自东汉安帝(公元107年)起,至献帝汉末(公元220年)止,绵延百年,历安、顺、冲、质、桓、灵、献七帝,杨家连续四代,均有人官至太尉、丞相,且政绩突出,官声口碑俱佳,青史留名。如此家教渊源,跟打头的杨震留下一笔丰厚的遗产不无关系!
《后汉书卷五十四.杨震列传第四十四》:“杨震字伯起,弘农华阴人也。八世祖喜,高祖时有功,封赤泉侯。(见《汉书卷十六》)高祖敞,昭帝时为丞相,封平安侯。(事迹见《汉书卷六十六.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》,青史有据,他们老杨家,果然血统高贵,非偶然也)。父宝,习《欧阳尚书》。哀、平二世,隐居教授。……光武高其节。建武中,公车特征,老病不到,卒于家。”以上约略介绍了老杨一门家世渊源,均文治武功,声震朝野,即使隐居乡间教书育人,也因其品行高洁而为皇上所倾慕。
“震少好学,受《欧阳尚书》于太常桓郁,明经博览,无不穷究。诸儒为之语曰:‘关西孔子杨伯起’(时人以孔子之名誉之,可见其所怀学识之甚,名盖关西,而关西乃当时首善之区,大儒学者荟萃之地,所以称他名贯天下,亦不为过。)常客居于湖,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,(也学他老子,潜心向学,不入仕途。)众人喟之晚暮,而震志愈笃。(大家都说他时近晚年,而杨震依然壮志凌云。)后有冠雀衔三鳢鱼,飞集讲堂前,都讲取鱼进曰:‘蛇鳢者,卿大夫服之象也。数三者,法三台也。先生自此升矣。’(神明所示,不敢忤逆)年五十,乃始仕州郡。”真是大器晚成,未必不当其时也。
当时,权倾朝野的大将军邓骘也十分倾慕其才华学识,屡屡举荐提携,震乃“四迁荆州刺史,东莱太守。”红运当头,官运享通,其实也是厚积薄发,有备而来,很快驰入了“快车道”:“元初四年,征入太仆,迁太常。”“永宁元年,代刘恺为司徒。”“延光二年,代刘恺为太尉。”查《汉书.百官公卿表第七上》,“太尉,秦官,金印紫绶,掌武事。”其地位与相国、丞相平,官阶印信都是“金印紫绶。”至此,杨震在政治上也声名鹊起,达至顶峰。
杨震为官,脚踏实地,公道正派,很得人心,对宫中丑闻,亦敢犯颜直谏,虽帝常常“不省”,也不罢休。安帝乳母王圣的女儿伯荣“出入宫掖,传通奸赂。”震上疏提醒。时安帝年少(十三岁)不谙事,竟将奏则给乳母看,“内幸皆怀忿恚。”“而伯荣骄淫尤甚,与故朝阳侯刘护从兄瑰交通,瑰遂以为妻,得袭护爵,位至侍中。”震又上疏曰:“……今瑰无佗功行,但以配阿母女,一时之间,既位侍中,又至封侯,不管旧制,不合经义,行人喧哗,百姓不安……”虽树敌多多,犹忠心耿耿,无怨无悔。又如:“帝舅大鸿胪耿宝荐中常侍李闰兄于震,震不从。宝乃自往侯震曰:‘李常侍国家所重,欲令公辟其兄,宝唯传上意耳。’(假传圣旨,这麻不过杨太尉。)震曰:‘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,故宜有尚书敕。’遂拒不许,宝大恨而去。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,震又不从。司空刘授闻之,即辟此二人,旬日中皆见拔擢。(人家刘授就乖,会来事。)由是震益见怨。”如此榆木脑袋,毫不懂权谋机变,不倒霉才怪。
果然,“时诏遣使者大为阿母修弟,中常侍樊丰及侍中周广、谢恽等更相扇动,倾摇朝廷”,震上书奏劾之,帝又不省。“丰、恽等见震切谏不从,无所顾忌,遂诈作诏书,调发司农钱谷、木匠见徒材木,各起家舍、园池、庐观,役费无数。”杨震连连上疏,恳切陈辞,帝都不从,樊丰、谢恽更加无所顾忌,居然伪作诏书,假冒皇帝的旨意,调拨国家金钱、粮食等,为自己大兴土木,耗尽国家资产无数。震不惧强权,又奏。樊丰等虽对震愤怒不已,但因其天下名儒,也不敢加害,就在皇帝跟前屡进谗言。皇帝昏庸,不辩忠奸,收了震的太尉印绶,赶出京城,发回本郡。
行至城西几阳亭,震环顾四野,前路迢迢,虽正值阳春三月,草木繁滋,震却是心境凄冷,万念俱灰。“乃慷慨谓其诸子门人曰:‘死者士之常分,吾蒙恩居上司,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,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,何面目复见日月!身死之日,以杂木为棺,布单被裁足益形,勿归冢次,勿设祭祠。’因饮鸩而卒,时年七十余。”一代重臣,遂撒手西去,天道亦知其枉,为之悲泣。《后汉书.杨震列传》:“先葬十余日,有大鸟高丈余,集震丧前,俯仰悲鸣,泪下沾地,葬毕,乃飞去。”
观震就自己丧事所留遗言,可见其一生高洁,轻视钱物。《后汉书.杨震列传》:“当之郡,道径昌邑,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,谒见,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。震曰:‘故人知君,君不知故人,何也?’密曰:‘幕夜无知者。’震曰:‘天知,神知,我知,子知,何谓无知!’密愧而出。后转涿郡太守。性公廉,不受私谒。子孙常蔬食步行,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,震不肯,曰:‘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,以此遗之,不亦厚乎!’”
好一个“天知、神知、我知、子知”的“四知论”!好一个“清白吏子孙”的“遗产观”,两千年后听来,依然震聋发聩,犹黄钟大吕,警示铮然!杨震正是凭此,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笔取之不尽的丰厚遗产,致杨家家风浩然,育出的代代子孙,都是优秀人才,出则匡扶社稷,安邦治国,退也隐士高人,受人崇拜。
子杨秉,字叔节,“少传父业,兼明《京氏易》,博通书传……”做官后,“故吏赍钱百万遗之,闭门不受。以廉洁称。”秉累迁至太尉,辅佐恒帝,“每朝廷有得失,辄尽忠规谏,多见纳用。”“秉性不饮酒,又早丧夫人,遂不复娶……,尝从容言曰:‘我有三不惑:酒、色、财也’。”秉七十四岁卒。
孙杨赐,字伯献。“少传家学,笃志博闻。”建宁初,迁少府,光禄勋,步入仁途,累迁至司空、光禄大夫、司徒、太尉等,灵帝中平二年,薨于司空任上,“天子素服,三日不临朝。”足见皇上对其何等依重。
曾孙杨彪,字文先。熹平中,以博习旧闻,公车征拜侍郎,迁侍中,京兆尹,从此步入政坛,历迁大鸿胪、京兆尹、光禄勋、光禄大夫、任司空、拜太常、累官至太尉,也是汉祚之栋梁。年八十四死于家中。其子孙中的杨奉、杨奇、杨修等,都极优秀。
老杨一家,累叶载德,继踵宰相,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。”愚以为,杨震所留诸丰厚的遗产,功莫大焉,后人可深思之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