诸葛亮依法治蜀流芳青史
主讲人 黄一平
蜀汉名臣诸葛亮的才干是多方面的,特别是经罗贯忠《三国演义》的喧染,借东风赤壁火烧曹营,巧施连环计气死周公谨,七擒孟获安定南疆,六出祁山死诸葛吓走活仲达……羽扇伦巾,神机妙算,料事如神,呼风唤雨。然而,诸葛亮最突出的才能和政绩,乃是他辅佐刘备,大刀阔斧依法治蜀及其所取得的美好政治效果,许是罗大师难以从这方面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精彩篇章,却没有充分反映出来,其实,诸葛亮真正是一位依法治国的干才!
晋人陈寿在《三国志.诸葛亮传》的总评中是这样说的:“评曰:诸国亮之为相国也,抚百姓,示议轨,约官职,从权制,开诚心,布公道;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,犯法怠慢者虽亲民必罚,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,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戳;善无微而不赏,恶无纤而不贬;庶事精炼,物理其本,循名责实,虚伪不齿;终于邦域之内,咸畏而爱之,刑政虽峻而无怨者,以其用心平而劝诫明也,可谓识治之良才,管、萧之亚匹矣。”
陈寿乃晋武帝时人,与诸葛亮卒时(蜀建兴九年)仅相差四十余年,其论当最为真实公允。观其评价,通篇都是盛赞其识治之才,直可与管仲、萧何相媲美,可见,历史上的诸葛亮,其实是以其善于依法治国而光照青史的。
一、驰世用重典,诸葛亮法治思想之一斑
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深山时起,就决心干出一番匡扶社稷的伟大事业,刘备西据益州,占有了被都江堰灌溉成沃野千畴的蜀地后,自己仍带兵东征西讨,戊马空惚,治理后方的重任,就完全交给了留守成都的诸葛亮。诸葛亮面对的最严重的问题,是官僚及地方豪强相勾结,鱼肉百姓,农民与官府间矛盾愈演愈烈。虽然号称天府之国,其实创造的财富,都让官府及豪强剥削去了,农民生活非常艰困。时刘焉被任命为益州牧,导火线便是益州刺史都俭的专横自恣,造成马相及赵只发动农民起义,起事者自称黄巾党人后裔,曾攻破雄县,杀死县令李升及益州刺史都俭,并占领了蜀郡和犍为郡。刘焉依靠外藉军 团及地方豪强势力,平息了这次叛乱,剥削更是变本加厉。《三国志》中批评刘焉、刘璋父子治蜀:“德固不举,威刑不肃。”“士大夫多挟其财势,欺凌小民,使蜀中之民思为乱者,十户而八。”(《三国志.法正传》)
为彻底扭转乱局,诸葛亮厉行“先理强,后理弱”的策略。理强就是厉行法制,限制和打击专权自恣的官僚豪强,理弱则是努力扶植农民,发展生产。由于诸葛亮不顾颜面地打击特权,使益州地区的官僚豪强们大感吃不消,他们指责诸葛亮“刑法峻急”而不“广德量力”,纷纷要求他“缓刑驰禁”,作为代表与诸葛亮交涉的,便是深为刘备所敬重的益州大老法正。
《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七》:诸葛亮佐备治蜀,颇尚严峻,人多怨叹者。法正谓亮曰:“昔高祖入关,约法三章,秦民知德。今君假借威力,跨据一州,初有其国,未垂惠抚;且客主之义,宜相降下,愿缓刑驰禁,以慰其望。”亮曰:“君知其一,未知其二。秦以无道,政苛民怨,匹夫大呼,天下土崩;高祖因之,可以弘济,刘璋暗弱,自焉以来,有累世之恩,文法羁縻,互相奉承,德政不举,威刑不肃。蜀土人士,专权自恣,君臣之道,渐以轮替,宠之以位,位极则贱;顺之以恩,恩竭则慢。所以致敝,实由于此。吾今威之以法,法行则知恩;限之以爵,爵加则知荣。荣恩并济,上下有节,为治之要,于斯而著矣。”法正以汉高祖入关约法三章为例,劝诸葛亮缓刑驰禁以慰民望。但诸葛亮却认为,秦末形势实为乱世,与当前益州的情况是不同的。秦国是以军事恐怖主义完成统一的,却也和各诸侯国产生了不可调和的仇恨,为压制反抗,便施以严刑峻法加以控制。诸葛亮认为秦国在于公权力不被认同,却又强加压制,以致天下大乱。治理这种国家,最重要的是争取共识,让公权力得到更多的承认,所以汉高祖会以宽容的态度作更多的包容。但益州的情况即大不相同,刘璋政权荒废政事,蜀国法令不彰,公权力不被尊重,执法官员怠惰成习,造成特权横行,老百姓横遭盘剥。严格说来,高祖入关时的局势是为乱世,而诸葛亮入蜀时的益州政局,应为驰此,驰世的特点是公权力不张,官僚荒怠,民众玩法,必须用重典治理,以重建公权力的威信。
由此可见,诸葛亮的法制思想,乃是在深刻把握时代特征的基础上,针对时局,实事求是,因时施策的。
二、执法公正,诸葛亮司法实践的精粹。
事例一,李严罢官案。《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二》:“汉丞相亮之攻祁山也,李平(李严)留后,主督运事。会天霖雨,平恐运粮不济,遣参军狐忠、督军成藩喻指,呼亮来还;亮承以退军。平闻军退,乃更阳惊,说‘军粮饶足,何以便归!’又欲杀督运岑述以解已不办之责。又表汉主,说‘军伪退,欲以诱贼与战’。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,本末违错。平辞穷情竭,首谢罪负。于是亮表平前后过恶,免官,削爵土,徒梓潼郡。”
李严在刘备死后,受命托孤,与诸葛亮一起担任辅佐大臣,地位仅次于诸葛亮,但在诸葛亮率大军北伐祁山时,运粮不济,贻误军机,又假传喻旨,推卸责任。于是诸葛亮上表奏明李严前后的罪恶,罢免官职,削去封爵和食邑,流放梓潼郡。
“复以平子丰为中郎将、参军事,出教敕之曰:‘吾与君父子戳力以奖汉室,表都护典汉中,委君于东关,谓至心感动,终始可保,何图中乖乎!若都护恩负一意,君与公琰推心从事,否可复通,逝可复还也。详思斯戒,明吾用心!”
该罚则罚,该提则提。父子功过,决不牵累,这就是诸葛亮的赏罚观,怎不让人感动。难怪那李严在梓潼郡流放地得知诸葛亮死于五丈原军中,禁不住放声痛哭。
事例二,挥泪斩马谡。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,仍录史于此。《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一》:“初,越 太守马谡才器过人,好论军计,诸葛亮深加器异。汉昭烈帝临终谓亮曰:‘马谡言过其实,不可大用,君其察之!’亮犹谓不然,以谡为参军,每引见谈论,自昼达夜。及出军祁山,亮不用旧将魏延、吴懿为先锋,而以谡督诸军在前,与张鸽战于街亭。谡违亮节度,举措烦扰,舍水上山,下不据城。张鸽绝其汲道,击,大破之,士率离散。亮进无所据,乃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。收谡下狱,杀之。亮自临祭,为之流涕,抚其遗孤,恩若平生。蒋琬谓亮曰:‘昔楚杀得臣,文公喜可知也。天下未定而戳智计之士,岂不惜乎!’亮流涕曰:‘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,用法明也;是以扬干乱法,魏绛戳其仆。四海分裂,兵交方始,若复废法,何用讨贼邪!’”
马谡是蜀军中深受诸葛亮器重的青年才俊,即使刘备临终提醒,诸葛亮仍对其一往情深 ,委以重任。不料马谡果然误了大事,诸葛亮对爱将几次泪流,仍然依法处斩。为了什么?“现在天下分裂,战争刚刚开始,如果又废弃军法,怎么能够讨伐敌人呢?”
廖立深得刘备敬重,是刘备的亲信、心腹 ,但他恃才傲物,自命不凡,认为是诸葛亮的当然继承人,他指摘诸葛亮任用的官吏都是俗吏,将领们都是小子,经常挑拨群臣不和。诸葛亮察明情况后,罢其官职,流徙江山郡。刘备的养子刘封,因轻忽军令也被处死。看看,连皇帝身边的人都敢杀。
不过严刑过后,诸葛亮却相当的公平,李严罢官,其子李丰照样被提拨重用;马谡伏诛,诸葛亮对其家属仍优渥有加,一如生前。他特别反对滥刑,治狱工作的主管,一向是他精心选任的官员,非有忠直廉平的个性不可。他反对以个人喜好,以专生杀之威,“喜不可纵有罪,怒不可我无辜”,要求官员在决狱行刑时,一定要特别审慎,固然不可放过坏人,当然也决不能冤枉好人。晋人习凿齿曾评论道:“法行于不可不用,刑加乎自犯之罪,爵之而非和,诛之而不怒,天下有不服者平!诸葛亮可谓真能用刑者矣,自秦汉以来,未之有也。”
三、训章明法,诸葛亮行法决不随心所欲
诸葛亮出山以来,刘备放心让其治理国家,决不干涉掣肘,临终托孤后,那后主刘禅有诸葛亮跟他主持大局,干脆内政外交,国计民生,边防武备,一股脑儿推给人家,自己乐得在后宫里嬉戏逍遥,诸葛亮的权力和威望达至顶峰,所谓一言九鼎,甚至可以言出法随。但诸葛亮决不搞人治,而是极力倡言法制,进行了大规模的法制建设工作。
陈寿所编的《诸葛亮集》目录中,有“法检”、“科令”各两卷,军令三卷,都是诸葛亮亲自主持制定的,最为完善的“蜀科”,是诸葛亮偕同伊籍、法正、刘巴、李严等人共同制定。可惜这些条令均已失传 。在军中,他制定了“八务”、“七戒”、“六恐”、“五惧”等执行条章,具体地指出何为善,何为恶,什么是该做的,什么是不该做的,汇编成册,组织官佐士卒们学习,其谆谆善诫,简直与现代法制国家几无二致。
诸葛亮的法治哲学来源于先秦法家商鞅和韩非,以及西汉儒家董仲舒。主张治国应法礼并用,威德并行,以法为体,以德为用,公平正义,教化为本。晋人李兴评诸葛亮:“刑中于郑”、“教美于鲁”,意为诸葛亮的为政作风,兼有郑子产的严明,也有孔子诲人不倦的精神。如此,诸葛亮带出来的队伍,也是纪律严明,秋毫无犯。《三国志.诸葛亮传》载:“亮每患粮不济,使已志不申,是以分兵屯田,为久驻之基。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,而百姓安堵,军无私焉。”好一幅和睦融融的军民同耕图。作者陈寿高度评价道:“科教严明,赏罚必信,无恶不惩,无善 不显,至于更不容奸,人怀自励,道不拾遗,强不慢弱,风化肃然。”
本心存仁,用法公平,订法明确,劝善不累,执法严格,绝不循私枉法,诸葛亮的法治精神,在今天,也是有大启迪的。
四、身体力行,诸葛亮行法从我做起
《三国志.诸葛亮传》:马谡失街亭,至第一次北伐失败,诸旬亮挥泪斩马谡,上疏曰:“臣以弱才,叼窃非据,亲秉旄钺以厉三军,不能训章明法,临事而惧,至有街亭违命之阙,箕谷不戒之失,咎皆在臣授任无方。臣明不知人,恤事多暗,《春秋》责帅,臣职是当。请自贬三等,以督厥咎。”果然由一国丞相贬为右将军。那曹操座骑坏了百姓麦田,遂削发代首,跟诸葛亮比起来,总有“作秀”之嫌,即便现而今,能够作到这一步的,恐也不多见,说到底,就是个“用人不当”嘛,至于吗?
讲葛亮一生提倡为政清廉,他自己就决不贪腐,堪称表率。《三国志.诸葛亮传》:“初,亮自表后主曰:‘成都有桑八百株,薄田十五顷,子弟衣食,自有余饶。至于臣在外任,无别调度,随身衣食,悉仰于官,不别治生,以长尺寸。若臣死之日,不使内有余帛,外有羸财,以负陛下。’及卒,如其所言。”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,内没有多余的衣物,外没有额外的财产,忠烈武侯,高风亮节,义薄云天!
诸葛亮的以身作则,的确带出了一个清正廉洁的高级干部班子。在外交上表现杰出的邓芝,“不治私产,妻子不免饥寒;诸葛亮军事上的继承人,大将军姜维则是“宅舍弊薄,资财无余”,且“乐学不倦,清素节约”;后来的宰相费玮,“雅性廉素,家不积财,儿子皆令布衣素食,出入不从车骑,无异凡人。”……
建兴十二年八月,亮疾病,卒于军,时年五十四。
《襄阳记》:“亮初亡,所在各求为立庙,朝议以礼不听,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。言事者或认为可听立庙于成都者,后主不从。步兵校尉习隆、中书郎向充等共上表曰:‘臣闻周人怀召伯之德,甘棠为之不伐;越王思范蠡之功,铸金以存其像。自汉兴以来,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。况亮德范遐迩,勋盖季世,王室之不坏,实斯人是赖,而蒸尝止于私门,庙像阙而莫立,使百姓巷祭,戎夷野祀,非所以存德念功,述追在昔者也。今若尽顺民心,则渎而无典,建之京师,又逼宗庙,此圣怀所以惟疑也。臣愚以为宜因近其墓,立之于沔阳,使其亲属以时赐祭,凡其臣故吏欲奉祠者,皆限至庙。断其私祀,以崇正礼。’于是始从之。”
“丞相祠堂何处寻,锦官城外柏森森。”到底民心是秤,民意最珍贵,诸葛武侯的人格光辉,历一千七百七十余年而日益璀灿,其丰富、博大,且一以贯之的法制思想和卓有成效的法治实践,至今,仍然有着巨大的标榜意义!
|